一、緣起:
幼稚園階段的課程中,有不少的學習活動是必須用到手部的操作,特別像進食、勞作、繪畫等課程。傳統上,經由老師設計課程,讓幼兒在課堂中,經由教與學的過程,達到學習目標。然而,特殊兒童的操作能力較普通幼兒為差,常常因此影響學習品質。經由職能治療師與特教老師共同合作,設計一系列有趣的感覺動作訓練課程,提升特殊兒童的動作品質,將可以有效提升特殊幼兒的學習品質,達到學習目標。參與對象是OO特殊學校學前融合班,合計九名學生,年齡介於4歲9個月~5歲11個月。障礙類別分別為一名輕度自閉症;三名輕度認知障礙;兩名中度認知障礙(其中一名原為普通生);一名重度視障生;兩名普幼生。依據職能治療師的評估,本班的特殊生與一名普通生在肢體動作方面,有動作笨拙、反應遲鈍、粗動作與細動作品質不佳等身體運用的問題。
二、理論:
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的發展,可以由「基模」(Scheme)的理論來解釋;簡單的「基模」可以連貫、累積成較複雜的「基模」。兒童在兩歲以前的認知發展稱為「感覺動作期」,透過感覺與動作來認識自身與外界;動作的發展,也是由簡單的動作,發展到複雜的動作。
不成熟的握筆姿勢在運筆時主要運用上肢近端的肌肉,穩定度與協調性都不佳;過渡階段的運筆動作,仍然藉助一部份前臂的肌肉,掌內肌的動作仍不成熟;成熟的握筆姿勢,書寫時掌內肌運用成熟,協調性良好,同時上肢近端的穩定性良好。感覺統合理論認為動作品質不良,乃是缺少執行動作的經驗或身體感覺的回饋不足有關。
「身體運用不良」(somatodyspraxia),是因為個案有「運動計畫能力」(motor planning)與「身體形象」(bodysheme)的問題;欲改善身體運用的問題,必須先建立「身體形象」,同時讓個案有嘗試新動作的機會,提供增進本體感覺回饋的活動,同時把活動的難度,拿捏在做得到與做不到之間,讓個案有「恰好挑戰」(just right challenge)的機會,誘發個案挑戰的動機與建立自信。
五歲半前的幼童,因肌肉骨骼與神經系統尚未成熟,並不鼓勵進行例行性、長時間的書寫活動。「寫前準備」訓練課程依據上述理念設計,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些有阻力的活動,以建立「身體形象」;同時讓幼童有嘗試新動作,執行「運動計畫」的機會,以改善幼童粗、細動作的品質,為將來書寫做準備。
三、方法:
不成熟的握筆姿勢在運筆時主要運用上肢近端的肌肉,穩定度與協調性都不佳;過渡階段的運筆動作,仍然藉助一部份前臂的肌肉,掌內肌的動作仍不成熟;成熟的握筆姿勢,書寫時掌內肌運用成熟,協調性良好,同時上肢近端的穩定性良好。感覺統合理論認為動作品質不良,乃是缺少執行動作的經驗或身體感覺的回饋不足有關。
「身體運用不良」(somatodyspraxia),是因為個案有「運動計畫能力」(motor planning)與「身體形象」(bodysheme)的問題;欲改善身體運用的問題,必須先建立「身體形象」,同時讓個案有嘗試新動作的機會,提供增進本體感覺回饋的活動,同時把活動的難度,拿捏在做得到與做不到之間,讓個案有「恰好挑戰」(just right challenge)的機會,誘發個案挑戰的動機與建立自信。
五歲半前的幼童,因肌肉骨骼與神經系統尚未成熟,並不鼓勵進行例行性、長時間的書寫活動。「寫前準備」訓練課程依據上述理念設計,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些有阻力的活動,以建立「身體形象」;同時讓幼童有嘗試新動作,執行「運動計畫」的機會,以改善幼童粗、細動作的品質,為將來書寫做準備。
三、方法:
每週進行兩節訓練課程。進行的方式是由職能治療師主導感覺動作訓練,兩位特教老師協同;美勞、繪畫課程由兩位特教老師在教室內進行。
(一)每次訓練課程包括三個部分:
1.暖身階段:包括溜滑板、單腳站、原地跳躍、小狗趴、手部的體操...等。進行15分鐘,主要目的在提升學生的清醒程度、參與度和動作控制能力。
2.活動階段:帶入一些建立「身體形象」、改善「運動計畫」的活動或是功能性的活動,例如剪紙、玩黏土、用曬衣夾夾塑膠粒、樂高積木、划船、推大球...等,大約進行15~25分鐘。
(一)每次訓練課程包括三個部分:
1.暖身階段:包括溜滑板、單腳站、原地跳躍、小狗趴、手部的體操...等。進行15分鐘,主要目的在提升學生的清醒程度、參與度和動作控制能力。
2.活動階段:帶入一些建立「身體形象」、改善「運動計畫」的活動或是功能性的活動,例如剪紙、玩黏土、用曬衣夾夾塑膠粒、樂高積木、划船、推大球...等,大約進行15~25分鐘。
3.結束階段:讓學生自由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,並利用這段時間針對部分同學加強訓練。
(二)寫前準備訓練課程內容活動處方:
四、結果:
(二)寫前準備訓練課程內容活動處方:
1. 坐姿與趴溜滑板,丟沙包到籃子裡。
2. 單腳站:(1)扶牆、左右腳各10秒(數數1~10),重複兩次(2)放手(3)原地單腳跳躍(4)併腳跳格子(5)單腳跳格子、左右腳各一次。
3. 小狗趴(on four,四點著地,膝蓋離地):30秒,數數1~30。
4. 小狗趴(on four,四點著地,膝蓋著地):右上肢與左下肢抬起伸直;左上肢與右下肢抬起伸直。
5. 在空中畫畫:↓、→、↙、↘、×、○、△、□或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、8、9、0。
6. 盤坐:
(1)前臂旋前旋後,手掌拍腿。
(2)握放。
(3)開合。
(4)大拇指與食指、中指、無明指、小指輪流碰-開。
(5)兩人一組面對面盤坐,拍手,右手互擊;拍手,左手互擊。
(6)照相。
(7)照相-前臂翻轉(左手食指對右手大拇指;右手食指對左手大拇指)。
(8)拇指與食指走路-前臂無翻轉(左手食指對右手大拇指;右手食指對左手大拇指)。
7. 細動作:
(1)指尖捏:撿塑膠粒、細針插板。
(2)指側捏:用曬衣夾撿塑膠粒。
(3)對掌側捏:木塊、細針插板、樂高積木。
(4)使用鱷魚剪剪紙。
(5)翻轉棋子。
8. 握力與指力訓練:塑膠黏土、樂高積木、撕與貼黏扣帶。
9. 粗動作:蹲、高跪、併腳跳、單腳跳、熊爬、划船、走跳相塊、推大球(用3~4個三角錐取出間格距離,八字形)、用腳推大球、原地跳躍30次。
10. 感覺輸入:球池、深觸壓覺(小朋友趴在地上,由小朋友滾過其他小朋友)、飛碟鞦韆搖晃、網子鞦韆搖晃、翻滾。
(三)活動進行的方式:
1. 熱身(15分鐘):第1、2(1)、3、6(1)(2)(3)(4)(6)(7)每次上課都會做。
2. 活動內容(15~25分鐘):熱身活動的項目以外的活動,每次輪流做不同的活動。
3. 收尾(10~15分鐘):讓學生有自由進行自己喜歡活動的機會;針對部分學生進行走跳箱塊、盪鞦韆..等加強訓練。
4. 不斷地重複活動處方的內容。
2. 單腳站:(1)扶牆、左右腳各10秒(數數1~10),重複兩次(2)放手(3)原地單腳跳躍(4)併腳跳格子(5)單腳跳格子、左右腳各一次。
3. 小狗趴(on four,四點著地,膝蓋離地):30秒,數數1~30。
4. 小狗趴(on four,四點著地,膝蓋著地):右上肢與左下肢抬起伸直;左上肢與右下肢抬起伸直。
5. 在空中畫畫:↓、→、↙、↘、×、○、△、□或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、8、9、0。
6. 盤坐:
(1)前臂旋前旋後,手掌拍腿。
(2)握放。
(3)開合。
(4)大拇指與食指、中指、無明指、小指輪流碰-開。
(5)兩人一組面對面盤坐,拍手,右手互擊;拍手,左手互擊。
(6)照相。
(7)照相-前臂翻轉(左手食指對右手大拇指;右手食指對左手大拇指)。
(8)拇指與食指走路-前臂無翻轉(左手食指對右手大拇指;右手食指對左手大拇指)。
7. 細動作:
(1)指尖捏:撿塑膠粒、細針插板。
(2)指側捏:用曬衣夾撿塑膠粒。
(3)對掌側捏:木塊、細針插板、樂高積木。
(4)使用鱷魚剪剪紙。
(5)翻轉棋子。
8. 握力與指力訓練:塑膠黏土、樂高積木、撕與貼黏扣帶。
9. 粗動作:蹲、高跪、併腳跳、單腳跳、熊爬、划船、走跳相塊、推大球(用3~4個三角錐取出間格距離,八字形)、用腳推大球、原地跳躍30次。
10. 感覺輸入:球池、深觸壓覺(小朋友趴在地上,由小朋友滾過其他小朋友)、飛碟鞦韆搖晃、網子鞦韆搖晃、翻滾。
(三)活動進行的方式:
1. 熱身(15分鐘):第1、2(1)、3、6(1)(2)(3)(4)(6)(7)每次上課都會做。
2. 活動內容(15~25分鐘):熱身活動的項目以外的活動,每次輪流做不同的活動。
3. 收尾(10~15分鐘):讓學生有自由進行自己喜歡活動的機會;針對部分學生進行走跳箱塊、盪鞦韆..等加強訓練。
4. 不斷地重複活動處方的內容。
期末評估發現大部分幼童,在握筆、運筆、畫畫內容、粗動作與細動作等能力普遍都有進步;透過班級團體的感覺動作訓練,幼童會覺得較有趣,讓幼童有互相模仿、學習的機會,收到相輔相成的效果,有部分學生的自信心增加,參與程度不錯,這是個別抽離的服務方式所沒有的優點。
幼童在校內的學習活動,有很大的比例需要用到粗動作與細動作的操作,像書寫能力即是其中一例。透過專業間進一步的溝通、分工與合作,有助於提升幼童的學習品質。同時,對於教學目標的達成、專業間的學習與成長將有很大的幫助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